|
|
  |
|
| 产品介绍 |
 |
生产厂家: |
北京中联新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访问次数:10 |
| 商品名称: |
CO吸附剂(活性炭基) |
商品型号: |
ZL0063型 |
| 执行标准: |
|
商品分类: |
6.3.2 |
| 规格: |
Φ3~5×5-15(mm) |
外观: |
绿色或黑色条状 |
| 堆密度: |
0.5-0.6(t/m3) |
活性元素: |
Cu |
| 一、产品简介︽ |
一氧化碳吸附剂主要以Cu+为活性组分负载到载体上,Cu(I)-CO 之间形成的络合键介于物理键和化学键之间,属于弱化学吸附, 也可称之为可逆的物理吸附作用,由于络合作用可逆有利于吸附剂对吸附质的脱附作用和吸附剂的再生。
目前市售的一氧化碳吸附剂的载体主要有两种:Y型分子筛和活性炭。
利用Y型分子筛负载Cu+吸附CO的吸附剂,该吸附剂与CO 的结合能力相当强,Y型分子筛易吸水性,不利于CuCl的稳定,压力很低时也不容易脱附,而且CO的分压大于一个大气压时,其吸附量就能达到饱和。因此,该吸附剂必须将系统升温至一定温度(50~70℃)才能再生,能耗较大,吸附塔需防腐,只能用于带温变压吸附(吸附和解析都需在50~70℃进行),而不是通用的室温变压吸附。
利用活性炭负载Cu+吸附CO的吸附剂。由于活性炭独特的吸附能力, 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及非极性表面的疏水性, 相比于分子筛等载体, 更有利于铜盐的分散及CuCl 的稳定,吸附剂在常压、常温下对CO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 吸附剂解析时只需要在室温下将系统抽真空至负压(-0.07MPa)就可以把吸附的CO脱附出来,采用通用的变压吸附技术就能实现CO的分离提纯。但市售的活性炭负载Cu+的吸附剂存在吸附量不高(26ml/g )、吸附剂强度低、易粉化问题。
我公司生产的采用变压吸附法(PSA)分离、提取工业一氧化碳的特种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更高(33ml/g ),吸附速度更快,吸附选择性更强(吸附比:CO/N2>30、CO/CH4>10),常温脱附更完全,表面光滑坚硬,强度高和磨耗率低的特点。
产品技术指标:(Q/68417493-2.3)
产品按粒径分为2.0mm~5.0mm条状。
典型化学组成:Cu/AC
铜与活性炭比:Cu/AC = 0.048
外观为浅绿色或黑色的条形颗粒
指 标 名 称 2.0mm~5.0mm条状
优级品 一级品 合格品
强度, % ≥90 ≥90 ≥90
表观密度, g/ml 0.6~0.7
静态CO吸附量(0℃,0.1Mpa) ml/g ≥33.0 ≥30.0 ≥28.0
静态N2吸附量(0℃,0.1Mpa) ml/g ≤1.0 ≤1.0 ≤1.2
静态CH4吸附量(0℃,0.1Mpa)ml/g ≤3.0 ≤3.0 ≤3.5
粒度, % ≥96 ≥95
包装品含水量, % ≤1.0
产品用铁桶或纸桶作外包装,用塑料袋作内包装本品易吸潮,不宜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贮存时应放置在干燥处。
|
请您完整地填写以下项目,以便与您联系!有(*)的是必填字段。
|